稳定生鲜乳收购秩序,积极推进乳企与奶农风险共担机制
——河北省畜牧兽医局召开第二次“保护奶农利益,促进奶业健康发展”协调会
2015年1月21日,河北省畜牧兽医局在石家庄市召开第二次“保护奶农利益,促进奶业健康发展”协调会。会议听取了蒙牛、伊利、君乐宝、三元等在河北收奶量较大的乳品加工企业和各设区市、定州市、辛集市近期在生鲜乳收购、奶站监管、乳制品销售、剩余生鲜乳喷粉等方面的情况汇报,通报了近期全省生鲜乳限收拒收情况和省局各项措施开展情况,并对下一步生鲜乳购销形势进行了分析和研判。顾传学副局长主持会议并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我省生鲜乳生产和收购工作,有效遏制生鲜乳限收和拒收,确保奶源稳定,维护奶农利益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4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多个地区发生奶农“杀牛、倒奶”事件,引发社会和舆论的高度关注。河北省作为奶牛养殖重要区域,部分乳企限收、拒收生鲜乳,奶农“交奶难”问题日益突出。针对这一问题,省畜牧兽医局高度关注,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2014年9月份,省畜牧兽医局组织奶业专家赴石家庄、唐山等7市,针对上半年出现的生鲜乳价格下滑现象进行深入调研和指导,并于12月11日向省政府报送了《关于我省奶牛养殖及生鲜乳生产和奶站经营情况的报告》。同时下发《关于切实做好奶牛养殖和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主管部门切实做好稳定奶牛养殖和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通过开展风险评估、积极协调应对、抓好政策落实等方式,保持奶牛生产基础,稳定奶农养殖信心。
经过采取一系列措施,目前我省生鲜乳限收拒收、倒奶现象得到有效遏制,阶段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目前全省奶牛宰杀总量不大,规模养殖场生鲜乳价格相对较高,全省生鲜乳生产总体稳定。
在第二次协调会上,顾传学副局长首先对于蒙牛、伊利等大型乳品加工企业在面对当前严峻的奶业形势,克服生鲜乳市场过剩的困局,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扩大生鲜乳收购质量,减少奶农损失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当前我省生鲜乳限收、拒收情况有所缓解,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是,生鲜乳收购的严峻形势还未得到根本改变,根据生鲜乳生产销售信息日报和生鲜乳收购站变化情况周报统计数据显示,未来一段时间内,我省奶业发展仍将面临三个主要问题:一是生鲜乳收购站关停压力仍然较大。近期还有很多购销合同即将到期的小型生鲜乳收购站面临交奶难的问题。二是拒收限收生鲜乳情况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据日报统计,全省生鲜乳限收拒收和倒掉的数量及比例保持平稳,但尚未出现持续减量和收窄趋势,状况未能得到有效扭转。三是生鲜乳收购价格继续走低。据28个价格监测县数据显示,全省生鲜乳本周均价3.42元/公斤,同比下降16.8%,较上周下降1.4%,乳企收购最低价3元/公斤,价格走势不容乐观。
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我省奶源生产管理工作,有效遏制生鲜乳拒收限收,保障奶农利益,顾传学副局长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积极推进,形成乳企与奶农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乳企要与生鲜乳收购站签订购销合同,按合同收购生鲜乳,合同到期及时续签。鼓励乳企以入股、承包、托管、收购等形式,加快与奶牛养殖场(区)形成利益联结机制。二是把握机遇,加快奶牛小区转型升级。各有关部门、乳品加工企业要把握战略机遇期,明确改造内容和升级方式,列出时间表,加快奶牛养殖小区向规模养殖场转变。乳企要给养殖小区改造留出足够的时间,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积极给予融资担保支持,不得限收拒收奶牛小区转型规模场生产的生鲜乳,并实行优质优价。三是突出重点,保护优质奶源基础。乳企要确保奶牛规模养殖场、生产乳粉用奶牛场、奶牛小区转型规模场等优质奶源基地的生鲜乳收购,保护奶业发展基础,对其结构性的生鲜乳自然增量不得限收拒收。乳企要规范驻站监管员的行为,维护企业形象。四是强化监测,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乳企要稳定生鲜乳收购秩序,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对生鲜乳质量检测中发现掺杂使假现象,要及时通报畜牧主管部门,严重的要通报公安等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理。
省局畜牧与草原处,省畜牧站、省畜牧业监测预警服务中心、省奶源办、省奶业协会的负责同志,以及各设区市、辛集市、定州市畜牧兽医部门的科(站)长,君乐宝、蒙牛、伊利等乳品企业代表参加了第二次协调会。